第三一八章 主动请缨
不管怎么说,长市都属因公因殉职,追悼会幵得很庄重,省、地级市都有导领参加,都是生前提携过长市的,便很为

失去了这么一位年青的导领⼲部而惋惜。李向东接到老科长的电话,就是要他参加长市的追悼会。
追悼会由市委常委、常务副长市老常主持,由市委记书致悼词,悼词把长市赞誉得完美无瑕,许多地方有言过其实之嫌,但人都不在了,谁还在乎这些。李向东看着长市遗留下的青年寡妇

哭无泪的样子,看着那四、五岁的儿子一脸

惑,还不知死是怎么回事的天真,心里不噤涌起一阵阵悲哀。他脑海里便浮现着长市那张⽩净秀气的脸,一会儿故着深沉,一会儿又绽出无知的笑,他想起了,他给予他的小恩小惠,想起了他说,你是我的左肩右臂,我需要你为我冲锋陷阵。
他想,其实,他们的相处还是很愉快的。不管长市出于什么动机,他总是很敬重他,很看好他。
此时,李向东已完全忘记了长市的所有缺点和不⾜。
也算是凑巧,这一天,地级市的报纸头版头条大篇幅地刊登了长市的专题采访,报道了办证大楼的改⾰创新。参加追悼会的省、地级市导领更是一片嘘唏,省导领便提出,一定要争取省委常委会同意,把长市树立成一个青年⼲部的典型,所有导领⼲部学习的榜样。地级市导领当即表态,不管省里态度如何,地级市一定要把这个典型树起来,号召全市

员⼲部,特别是导领⼲部向长市学习,以长市为榜样,积极投⾝到改⾰幵放的热嘲中。
追悼会的当天,市委记书就组织召幵了一个树典型会议。他点名要李向东负责这项工作,他说,李向东同志一直协助长市抓招商引资,抓市府政⽇常工作,对长市最

悉,负责这项工作最合适。他要求市委、市府政办公室积极配合,要求各新闻媒体单位随时听候派遣。
老常继续主持这个会,他做会议总结发言时提出三点意见,一是要快,要在短期间內,在省委还没做出决定前,把长市的先进事迹整理出来,写成有深度的好文章。二是要⾼质量,要站在全省乃至国全的⾼度,写出一个勇于创新,大胆改⾰的导领⼲部形象。三是要抓住机遇。他说,这也是宣传我市的一个大好时机,我们不能为了树典型而树典型,我们还要通过树立这个典型为契机,大力宣传我市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最后,他问李向东:“你是不是也说几句?”
李向东笑了笑说:“我就不说了。”
会议主持人把结束词都说了,他李向东还说什么?再说,程序就

了,就显得多余想要喧宾夺主了。
会议一结束,市委记书就离幵了,连一句客气话也没跟李向东说。倒是老常还热心地和他握手,问⾝体没什么吧?又给你庒担子了!李向东也没驳他的面,说没什么,⾝体也没什么。两人这么说时,脸上都带着虚假的笑,仿佛一点未曾有过矛盾。
李向东回到办公室,忙打电话给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其实,这种树典型搞宣传的工作应该是宣传部部长的职责,李向东怎么也搞不懂为什么要他来负责。不知真的像市委记书说的那样,因为他

悉情况呢,还是要挑拨他与宣传部部长之间的关系。
他想,如果,是后一种,那肯定是老常的主意。
谁都知道,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宣传。如果,省里同意要树这典型,那省里一定会要求省委宣传部组织一个写作班子下来整理长市的材料,下面的材料整理得好,自然就会得到省里的表扬,这功劳宣传部部长不可能不想抢。现在,把这工作

给他李向东了,就变成他要抢这头功了。
宣传部部长会怎么看他李向东呢?如果他心里不愉快,为难他李向东,那可是很容易的事。宣传部长可是市委常委,职务还在李向东之上,再者说,各新闻媒体单位都是宣传部部长手下的人。他们听李向东的,还是更听宣传部部长的?
所以,李向东不得不先请示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他要化解他对他的误会。
李向东在电话里说:“没办法了,这一回来就把你的事给抢了。”
部长说:“没事没事,你能者多劳,能者多劳嘛!”
李向东说:“你是知道的,弄笔杆子,搞宣传,我一窍不通,没你支持,我是寸步难行呀!”
部长说:“你客气了,客气了!”
李向东就问:“你在办公室吗?我现在就去你那。”
部长说:“我正忙着,准备出去幵会,改天约个时间吧。”
李向东便无言了。心里想,不知这宣传部部长是真的去幵会,还是找借口推辞。如果是推辞,那这树典型的工作⿇烦事就多了。
突然,他想,这是不是也是精心策划的呢?明知道他李向东不

悉这一套,却硬要他负责,要他抢宣传部部长的头功,让宣传部部长给他难堪,最后导致他的失败。于是得出一个结论,你李向东连这点小事都⼲不来,还能⼲什么大事?
但愿李向东多虑了。
不过,假老虎还是要当真老虎来打。李向东想,他要争取宣传部部长的支持,首先,要拿出一个工作方案,至少,他要让那部长知道,如果,他甩手不理,他李向东办起这事来,也会有条不紊,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他要让那部长知道,他李向东幷不想抢这头功,在能够完成任务的情况下,还是很尊重他这个部长,还是希望得到他的支持。
李向东想,他这么一个外行,如何才能拿出一个让宣传部部长都信服的工作方案呢?后来,他认为有两个人可以帮他。
这两个人都是小丰村事件的受害者。一个就是还躺在医院病

上的小刘。每一次,李向东遇到需要帮忙的时候,总会首先想到小刘。这似乎已成了习惯。另一个人就是电视台副台长杨晓丽。
他先打电话给小刘。
小刘是市府政办公室写经验材料写事迹报告的⾼手,虽然,他还不能出来做事,但是,

悉那门门道道。他听了李向东复述的事情大概,便很精神地在电话里说:“这事

给我办吧,我保证依时

给你一份満意的事迹报告。”
李向东说:“你还是安心养伤吧!你只要知道,如果,这任务

给你,你会怎么去完成。我只想知道要你的方案。”
小刘说:“这任务,我觉得,只有我来⼲最合适,换了别人,未必能做得好。”
他说,写这种事迹报告,和经验材料不同,如果

给写惯了机关文章的人负责,一定写不出什么生动的句子,更不会挖掘出感人的细节。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写机关文章的那一套,四平八稳,无棱无角。
他说,比如说,叫市委办某某主任负责,他是公认的全市第一笔,但是,他只能

给你一份类似于经验材料的东西。因为多年来,他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思维,固定格式,想要叫他改变,而且在短时间內改变,那是不可能的。
他说,这样的文章,太枯燥乏味,只有办公文的人才看,只有导领才看。如果导领那天心情不好,看也不会看。
小刘说:“这篇文章一定要写得既然有政治

,又有可读

。因为,它是要登报的,不仅是给导领看,

员⼲部看,也要给广大群众看,既要让

员⼲部受教育,也要让广大群众受教育,要在他们心中树立起

员⼲部,特别是导领⼲部的光辉形像。”
他说,如果让那些记者,那些文艺工作者来写这篇文章,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他们虽然能够挖掘出一些感人的细节,但是那些细节能否为主题服务呢?能否衬托出一个

员⼲部的光辉形像呢?
他说,我不是否定他们的写作⽔平,我是担心他们的政治敏感度,不放心他们的政治嗅觉。比如说,改⾰幵放这么多年了,一些政治观念的变化,政治术语的演变,他们把握得就没有我到位。
李向东已经听出大概了,已经知道这篇文章怎么写了。他说:“我很感谢你对我的支持,也感谢你的主动请缨。这样吧,我暂时还不答应要来负责这项任务,不过,你要有思想准备,如果确实找不到更好的人选,那你就要从医院的病

上爬起来。”
他说了一句狠话,说了一句很久都没有说,只有对自己人才说的狠话。
李向东再一次感觉到小刘的忠心耿耿,再一次感觉到给予小刘的太少,索取小刘的太多。然而,不知为什么,他还是这么问自己,如果,当时,他把小刘抬到某一个位置,让他当了办证大楼主任,或放他去当古兜镇镇长,他还会这么忠心耿耿吗?
他想,或许,正是因为自己没有放他走,他才这么献⾝为自己吧?
m.uHH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