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豆包
吃饭喽吃饭喽…


⾼兴地吆喝着,手里端着一帘冒着热气香噴噴的⾖包放在桌上。我看着那大小不均的⾖包,眼睛发亮,肚肠开始

动,我放下书包就迫不及待的去抓⾖包。


上前挡住我的手有点一本正经的:“呛风冷气的歇会,洗洗手在吃”我到了嘴边的口⽔不得不咽了回去,略有一点意失小声嘟囔着:“这老太太总是这么认真”我眼巴巴的瞧着⾖包长长叹了一口气,很不情愿的离开了眼前的⾖包。
这⾖包是是


亲手烝出来的,金⻩⾊的⽪儿,红褐⾊的大芸⾖馅儿,⾖包的⽪儿上带有模糊不清手指印,特有传统的手工特⾊。吃一口有着与别人家不具有的特殊口味,而且百吃不厌,也许是我吃习惯了的原因吧。
有一次赶上


包⾖包,我就凑过去学着


的样子弄一块面在手中庒成一个饼状,再弄点⾖馅儿团成圆放在上面将外⽪儿包上。我沾沾自喜地给


看,


看着⾖馅儿弄得里出外进的没有生气,说:“将来长大了就让你学做饭去”我呵呵地笑了笑,不理解


说的是什么意思。
这时,不知怎么了感觉后背发庠,是因为我的⾖包没有包好自己觉得丢面子还是


的话让我紧张所致,我也说不清楚。随后,我晃动几下肩膀缓解一下发庠的后背,顺手又挠了几下发庠的额头。


看了看我的表情微笑地:“作业还没写呢吧?去吧。”
我不好意思的走到镜子面前想看看自己的表情如何,我噤不住一阵开心的大笑。


有点莫名其妙的问:“笑什么呢那么开心”原来在我挠额头时脸上沾了几道面,看上去就像戏剧里化了妆的小丑,谁看了能不笑呢?哈哈哈…进⼊了冬季,特别是帮年跟前的时候农村人开始大锅小锅的烝粘⾖包,城里住的亲属都能沾光吃到。这是东北人当时民间的一种风俗,正经过⽇子的人家都要烝上几锅留着正月里吃的说法,因为到了正月家家开始乐娱打牌、玩,所以都吃现成的,年味因此也显得特别浓。
苞米面是当时生活中的主餐,发糕、大饼子、菜饽饽、大煎饼、窝头、还有⾖包。年节能吃上⽩面⾖包外,平时吃的是苞米面⾖包,⾖馅儿除了大芸⾖的还有小⾖的(红⾖),我喜

吃的当然还是大芸⾖馅儿的,即面又起沙。因为那时候买不起⽩糖,为了调和口感在合面和拌⾖馅儿时还要加上一点糖精,糖精稍多了一点就苦的很难吃了,那个年代能吃上⾖包的人家已经是中等生活了。
十几年后的主餐发生很大变化,⽩面和大米成了主餐,苞米面⾖包已经退出了时代的餐桌。尤其到了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街面上几乎买不到苞米面⾖包了,想吃只能自己动手喽。
苞米面⾖包、⽩面⾖包、还有粘⾖包我都喜

吃,印象最深的是苞米面⾖包,最喜

吃的是粘⾖包。我出差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处总忘不了寻觅⾖包,偶尔能吃到一次粘⾖包就已经満⾜了。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家乡⾖包的味觉,特别是家乡农村的⾖包更是让我回味。
⾖包在我的记忆中虽然成为了历史,可是,今天想起来还是那么

悉和那么亲切,言重的说⾖包的细胞已经扎

在我的⾎脉中,但是它已经退出我的胃口很多年了。


亲手烝出来的⾖包我永远的吃不到了,因为她老人家早不在世了,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能吃到⾖包,吃到
家乡的⾖包。
2008年12月16⽇
m.uHH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