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让中秋节多些中国文化的味道!
九百三十二年前的那个中秋之夜,他酒⼊豪肠文出糙笔,在半醉半醒半人半鬼的状态下,造就出了国中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一篇词句。不管是因为思念远方的弟弟而郁郁寡

,还是因为怨恨坎坷的仕途而耿耿于怀,总之在那个“丙辰中秋”他“

饮达旦,大醉”在举杯狂问青天“明月几时有?”却连自己都深感“⾼处不胜寒”以后,他终于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美好又无奈的期盼结束了那场他独自一人荒诞而绚烂的中秋海饮。
他,叫苏东坡。说他是历史仰慕的文化巨擘也好,说他是时代遗弃的命运悲剧也罢,反正人生跌宕起伏的老苏因为那个中秋的桀骜和酸涩从而升华成为国中文化里程碑式的标记。其实我无意在这里探讨苏轼的政哲观点和生命轨迹,我只是想重温东坡先生与中秋节的情感

流和思想融汇。我只是想点明国中文化正是因为拥有像苏东坡这样的巨人而熠熠生辉历久弥坚。今天呢?当又一轮中秋明月已半上夜空的时候,有谁愿意近乎痴狂地问一句“明月几时有?”有谁可以感触细腻地体会到“⾼处不胜寒”(此处是意指,请⾼晓松和韩寒不要多想。),又有谁能够情不自噤地端着⽟盏“

饮达旦,大醉”?没有,没有,统统没有。所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能是属于苏东坡的绝唱,只能是经史子集中一段⼲瘪的文字,没有魂魄,没有生气,因为如今早已经没有了国中文化深厚肥沃的土壤。
与以往不同,今年的中秋有三天假期,或许充裕的时间可以帮助国中人思考现代社会亏欠中秋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份情怀,但是兼具能力和气魄站在千年之前苏东坡的位置上赏月思亲论人生的后辈又能有几人?不要说昑诗作对,在如今这个连历史朝代表都少有人能说准的年代里,与古代名家产生共鸣与传统文化形成互动这种希冀本⾝就近乎扯淡,近乎意

。
我一直觉得国中文化存在太多的死⽳,古板而腐旧,拖沓而繁杂。但是国中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继续生存的意义正在于它是我们这个民族安⾝立命的

基和命脉,无论多元文化的冲撞是多么烈猛悲壮,我们总会在国中文化的儒雅之中寻求到一方庇护一份踏实。所以与其说是国中文化在当今的花花世界中拼上老命去冒险,倒不如说是我们现在的国中人在用老祖宗的精神财富当作狂疯赌注的筹码——赢了得不到多少好处,输了却可能彻底的万劫不复。
国中文化是个无比大硕无比深邃的话题,它源于金戈铁马的征战,它源于流光溢彩的诗篇,它让人仰慕更使人敬畏。感谢勇于站上央视《家百讲坛》宣讲国学的诸多学者,尽管被学界调侃成下里巴人,尽管在坊间面对着嘈杂的非议,但是王立群莫励锋们辟国学康庄大道于民众认知荒野的气度和决心值得历史铭记。感谢让京北奥运会开闭幕式尽吹国中风的老谋子,虽然咒骂他的电影已经成了新时尚,虽然他的确善于恶搞国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但是不得不承认八月八号鸟巢之夜的锦绣绚烂⾜以让全世界为之折服和慨叹。要感谢的人还有太多太多,国中文化所以不死,离不开这些人苦苦的支撑和默默的坚持。
又至中秋,在这个仅次于舂节的重要节庆到来之前,我们每一个人能不能果敢地担负起历史的重任,重塑国中文化的尊严,重现国中文化的神采,重振国中文化的雄风?东坡先生穿越千年光

的发问依旧萦绕耳畔,但愿终有一天我们能给出満意的答复,让泉下有知的旷世文豪得以安眠。给文化一条出路,给历史一个

待,给自己一份心安!
m.uHH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