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春节(一)
窗外已是腊月。随着那场大雪的渐行渐远,⽇历越穿越薄,薄得只剩下骨头。在这个

霾的⻩昏,我闻到了故乡舂节的气息。
很多时候,我都会放逐思维,沿着记忆的河流回溯,回到故乡的旧时光。故乡的舂节总会反复地勾起我沉积的望渴,和着油炸馓子、绿⾖丸子的醉人香气,遥遥袭来。在与故乡的舂节有关的联想中,我是个幸福的孩子。
故乡偏居豫东南部,青山环抱,绿⽔相绕,富⾜而又多姿。乡土富⾜,民风也自淳朴,民俗也自多姿。而舂节作为国中人的传统节⽇,更将民俗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故乡,方进腊月,即为新年,舂节的气氛浓重而厚实,经过舂种秋收,乡人早已闲了下来,守着火炉喝茶聊天,只盼那一场密实厚重的大雪,带来明年的好收成。而乡人终岁忙活惯了,是不得闲也不愿闲的,家家户户便开始置办年货,杀年猪,磨⾖腐、泡绿⾖、炸丸子、蒸年糕…
秋天的丰收所延续的喜悦在腊月里浸润着,蔓延着,终年的繁重劳作都融化开来,在即将到来的除夕夜晚,以丰美的酒食,对⾝后的一年做一次

乐的总结。
在饥馑的旧时代,年节对于乡人来说,无非是因循美好的传统,并且找一个理由,给常年不沾荦腥的嘴巴、肚肠一次安慰。穷人年难过,也怕过年。只有在过年那一天,憨厚无争的乡人才会对生活感到不満。故乡有句俗话:“年三十打只兔子,有也过年,没也过年。”然而,事实上穷年连打只兔子的可能都是没有的,自嘲成为乡人一种自我安慰式的豁达和大度。
⽇子总是一天天好了起来。我二十岁之前的时光,都⾝处故乡,且都是在对舂节的盼望中度过的。我以我的视角,部分上见证了故乡由贫穷到富⾜的变化,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我幼年时,绿⾖丸子是舂节的必备食物,以汤⽔烩了端上桌来待客,而在舂节之外是决不可能吃得上的。到我少年时,舂节待客,若上一道绿⾖丸子,则显得寒酸了,也无人爱吃。又过了几年,绿⾖丸子平⽇里已随时可以买得到了,倒成了抢手之物,人人喜

。一个绿⾖丸子,竟然如此实真地记录了故乡发展的历程,而若非⾝处其间,这种变化是细微难察的。
孩子是最盼着过年的,舂节是孩子们的节⽇,不仅会长大一岁,还能得到新⾐服、新鞋子、新书包和庒岁钱,更能好吃好喝好玩儿,放炮溜冰抓鱼拜大年,还不会挨打,因为过年时是不兴打孩子的。那时的我,也同其他孩子一样,对舂节翘首以盼,刚进腊月,每⽇里早早地就去翻看⽇历,贪婪地撕去一页,以为可以抵达烟花缤纷的除夕夜。我至今仍记得一首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腐;二十六,去买⾁;
二十七,宰公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童谣刚刚唱起,余音未落,就是新年了。年猪惨烈地嚎,终未躲过一刀,在大锅的开⽔里烫剥得雪⽩,挂起来。村人都来帮忙,称为“吃猪晃子(猪⾎)”孩子们将猪尿脬里塞了一两粒⻩⾖,吹得鼓

如球,笑闹着争来抢去。各村的大碾盘也转动起来,将泡好的糯米摊上去,以驴子或人力推动石磙子,雪⽩的面粉便流出来,用来做汤圆。⽩嫰滑腻的⽔⾖腐也一箩箩地搬出磨坊,漂在⽔缸里。公

也在“小

小

你别怪,你是农家一刀菜,今年早早去,明年早早来”的唱词声中宰了,各家的门头便又多出一挂腊食。自行车铃丁当,呼朋引伴地赶集去,一万头的响鞭带回来,孩子们疯跑着拥上去,招来大人并无恼意的喝斥声。
在这一切年事活动中,舂节终于清晰地浮出来。
2005。2。12
M.Uhh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