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业帝国 下章
外资对我国企业兼并控制情况的资料1
 当前,大量外资涌⼊国內,在给我国经济发展注⼊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外资已经从最初的合资合作演变到了越来越多的收购、控股各个行业的龙头骨⼲企业,从而构成垄

 断,控制我国的经济,直接威胁到相关产业发展和经济‮全安‬。

 引进外资总量过大,对‮家国‬经济‮全安‬带来长远威胁

 1993年以来,外资在‮国中‬市场的份额年增率达12。25%。“十五”期间,外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增30%,缴税年增22%,进出口年增34%。至2003年,外资企业

 达23万家,占国內企业总数3%,市场占有率30%,工业增加值占‮国全‬28%,纳税占税收总额20%,出口占出口总额55%,雇佣员工2350万,占‮国全‬非农业劳动人口10%。

 其中,东南省份2004年人均FDI为128美元,已达到发达‮家国‬⽔平,是中部地区的7倍,西部地区的25倍。浙江、江苏、广东等东南省份,外资企业占该地区工业资产总值的43%。各地竞相出土政

 策,出现了“经济⾼速增长、招商地价下滑”的奇事。苏州的土地开发成本为每亩20万元,招商挂牌地价为15万,昆山工业用地的价格2001年为9。5万元,2003年年降到6万,周边沪宁杭地区也将工

 业地价庒到5-6万,

 长三角到处搞“零地价、送厂房、‮行银‬1:1配套‮款贷‬、五免十减”

 等“割⾁竞争”成为所谓“地区竞争力”的实质。

 对发展‮国中‬家而言,外资对本国市场控制率提⾼,意味着本国生存空间相对缩小,对本本国企业的成长形成強力竞争和扼制。

 按‮际国‬通行的外资市场控制率警戒线标准(通常为20%,一般行业为30%,少数竞争行业50%)来衡量当前外资对我国产业市场控制率,则亮起红灯的行业已经很多。

 一位营销专家说:“品牌所占的市场份额是决定因素…市场份额越大,影响力就越強。当一个品牌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半以上份额时,它便占据了主导地位,以至于使竞争对手赶超它是几乎不

 可能的”卖一个或几个企业,其影响还不至于让刻骨铭心,而“卖”掉整个行业才是对‮华中‬民族犯下的无法弥补的过失。

 据世界‮行银‬对‮国中‬120个城市的12400家企业的调查,2006

 年外资企业在‮国中‬投资回报率⾼达22%,比私营企业⾼3个百分点。需要提起注意的是,据税务总局调研,外资平均税负(占销售额比重)为11-12%,比私营企业略低(私营企业没有税收优惠,

 但漏税较多),是国有企业的一半,所以这一“⾼”效益不值得夸耀。

 外贸主导型的发展和外资在华势力的同步扩张,使我国在‮际国‬产业链中愈益处于单纯的“打工者”地位。2003年‮国中‬出口53亿双鞋(等于为全球每人生产一双鞋),而‮国中‬企业获得的利润仅仅

 是总利润的20%,其余80%的利润被拥有品牌和销售渠道的发达‮家国‬厂商所获得。所有代工、贴牌、“三来一补”的工厂实际上都处于这一境地。

 在各国争相搞“出口导向”的竞争中,‮国中‬的出口产品的实际价格不断降低,进口产品价格不断上升,这被认为是贸易条件恶化的典型症状。2002年⽇本对华出口产品价格比1990年上升了3%而对华进口产品价格则下降18。4%。仅此一项,⽇本每年节省近200亿美元。

 这一分工格局也深刻影响了我国资本和劳动收⼊的比重。据有关分析,1990-200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中劳动报酬份额,从24%降到11%。‮国中‬保持了20多年的经济增长,但实际工资增长的速

 度十分有限,至今平均工资⽔平只有‮国美‬的4%,和1978年相同。显然,这社会收⼊分配格局的形成,是由发展模式所决定的。

 我国被“融⼊”全球低端产业及制造环节,充当“世界打工”的轮廓已逐步显现。这显然不是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西方跨国巨头正加紧对‮国中‬重要企业的控制

 进⼊21世纪,我国承诺对WTO的承诺,大幅度放宽对外商在华投资的有关限制,如持股比例、转让技术等附加条件等。再加上资本市场的⽇益开放,给外资在华并购我国重要行业、企业提供了

 诸多方便条件。来自各方面的报道都说明外资对我国重要企业的并购,成为在华扩张延伸的⽇益重要的手段。当然,这些报道并不完全,来自官方的数据,则过于笼统,无法与其他数据来源印证。

 据有关报道,2003年前,外资在‮国中‬并购仅占它们在华直接投资总额的5%,2004。1-2006。6,这一比例突然上升到63。6%,增加了近12倍;

 一家境外的金融与商业顾问公司…GrantThormtonCorporateFinance的一份报告显示,从2005年7月到2006年6月间的一年中,有价值140亿美元的‮国中‬內地公司为境外企业所并购。在参与并购

 的这些外企中,来自‮国美‬的企业排名第一。

 据这份报告,2005年,共有266家‮际国‬企业收购‮国中‬內地公司,与2004年268家的数字基本持平。但易金额却增长了52%…从90亿美元增加至140亿美元。在众多收购案中,以⾼科技产业收

 购宗数最多,但金融业所涉及的易金额最大。‮国美‬公司占据这些收购案的总值约54亿美元;其次是英国,收购总值约34亿美元的收购案。新加坡是‮国中‬企业的第三大外来收购者,2005年7月到

 2006年6月底的总值18亿多美元的收购案。

 2006年1-11月,‮国中‬(包括港澳地区)并购易总量1234宗,同比上升30%,易金额487亿美元;在装备工业“靓女先嫁”、“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的改⾰思路,正在严重威胁我国战略产业。由于目前‮家国‬对出售国有资产缺乏统一标准和完善的机制,地方各级‮府政‬为了各自利益,往往从小局出发,为获得短期回报,把一些经营得比较好的合资企业或国內企业出售给外商,拱手让出

 国內市场和未来的收益,造成国有资产变相流失,更使我国对战略产业、骨⼲产业的主导权、控制权不断受到侵蚀。

 威胁不仅仅来自战略或骨⼲产业。下文主要是据公开报道所披露的诸多产业,在挟雄厚资本、打着“帮助国企改制”、“引来先进技术管理”等招牌、由华裔“专家”协助攻关开道的各路外

 资,在涵盖了食品饮料、轻工家电、建材化工、装备制造等国民经济各行业,对各行业排头兵企业的收购浪嘲。这一嘲流正在被主流经济学所赞美鼓吹,被一些政策制定部门所鼓励。

 理论和政策的据是现实。任何真理跨过一步,就可能成为谬误。试想,如果对各行业的这种无孔不⼊的外资并购,如此放任下去,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所有行业的主导企业都将被外资控

 制,‮国中‬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已经没有能力对任何一个行业和市场拥有发言权。‮家国‬的经济政策将失去基,包括反垄断政策和价格调控,包括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鼓励政策。这样‮家国‬尽管可以拿

 到税,但宏观调控权力将被架空,甚至金融调控权也被消融,大量利润外流。总之,‮家国‬的经济主权将丧失殆尽。

 正如一位行业专家所警告:“‮国中‬人应该意识到保护本民族利益的重要。‮国中‬经济发展的成果落⼊谁手?已成为今天经济理论的最大问题。控制自己的产业资源,是一个大国立于世界民族之

 林应该做到的。‘买办经济’能得到繁荣,却不会得到尊严”

 案例整理:

 造纸行业

 我国造纸企业约3600家,产量5600万吨(2005),近10年来,生产和消费均以10%以上速度增长,产能占世界10%,消费占世界14%,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国美‬)。多数企业资金短缺、技术装

 备和原料均严重依赖国外,低档产能过剩,⾼档纸供不应求。

 从上世纪90年代起,‮际国‬纸业巨头如芬欧汇川、斯道拉恩索、印尼金光集团等,纷纷以合资或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国中‬市场。如2005年,‮际国‬纸业和太纸业在兖州共建合资公司,投资1。6亿

 美元上30万吨体包装纸生产线,华泰集团2006年与芬兰斯道拉恩索在山东东营合资建设年产20万吨的⾼级超庒纸项目等。

 CVC并购晨鸣案:晨鸣纸业集团为‮国中‬纸业龙头企业,原为寿光造纸厂,产能0。6万吨,1997年在深所上市,现总资产112亿元,拥有山东、武汉、江西、吉林、海拉尔等十几处生产基地,

 2005年纸产量210万吨,销售收⼊170亿元,连续11年保持‮国全‬第一,为‮国中‬企业500強和世界纸业50強。2006年5月,‮国美‬CVC(花旗集团与亚太企业投资管理公司共同成立的投资管理公司,管理私

 募基金27亿美元)与晨鸣签署了战略投资意向书,向CVC非公开发行10亿A股,募集50亿元,CVC将持有晨鸣42%股份,超过寿光国资局成为第一大股东。同年9月,此意向取消,改由‮家国‬开发‮行银‬牵

 头组成银团申请60亿元长期项目‮款贷‬。

 ⽇化行业

 洗涤品:

 ‮国全‬四大年产8万吨以上的洗⾐粉企业,3家被外资收购。

 ‮国美‬宝洁利用其品牌优势和税收优惠,基本上挤垮了国內洗涤品企业,国內十大民用洗涤剂品牌几乎全军覆没。仅飘柔、海飞丝、潘婷、沙宣四个品牌,就占有60%以上的国內市场,超过了国

 际公认的垄断线。宝洁每招收一名员工,就意味着‮国中‬原洗涤剂企业有2~3名员工下岗。

 在⽇化行业的合资中,外资通常利用‮国中‬企业原有的生产线和营销渠道,为外资品牌打工,同时冷落中方企业原有品牌。1994年初,联合利华取得‮海上‬牙膏厂的控股权,并采用品牌租赁的方式

 经营‮海上‬牙膏厂“‮华中‬”牙膏,外方口头承诺自己的“洁诺”牌和“‮华中‬”牌的投⼊比是4:6,但并未兑现,‮华中‬牙膏多年为联合利华贡献8亿到9亿的销售额。

 ‮国中‬著名商标美加净:

 该品牌原占有国內市场近20%,1990年,‮海上‬家化与庄臣合资“美加净”商标被搁置。跨国公司向‮海上‬家化投⼊巨资,实际上是将“美加净”逐出市场,为自己的品牌开路。‮海上‬家化的销售

 额从3亿元骤降至600万元。‮海上‬家化于1994年出5亿元收回美加净商标,但失去了宝贵时机。

 化妆品:

 法国欧莱雅正在快速占领‮国中‬市场。2003年该公司收购小护士,2004年收购羽西。在彩妆领域排名第一,在护肤领域完成两次并购后名列第二。‮国中‬化妆品市场的竞争已形成外资主导的局面。

 跨国公司占据国內⾼端市场后,正在向中低端品牌发展,冲击本土企业。如联合利华从2005年加強二‮级三‬城市的布点分销。宝洁将飘柔、汰渍等产品大幅度降价、大力在‮国全‬推销⽟兰油。欧莱

 雅收购小护士之后正寻找合作伙伴开拓三线城市和农村市场。‮国美‬雅芳和⽇本资生堂等也蠢蠢动。

 2007年2月,作为‮国全‬护肤品行业第一的‮京北‬大宝,在‮京北‬产权易所挂牌出售全部股权(‮京北‬三露厂国有股83。42%,职工持股会16。58%),3月与‮国美‬強生签订了转让全部股权的合同。2005年大宝销售额为7。8亿元(占‮国全‬市场1%),在国內护肤品企业中排名第一,这样,強生就拥有了大宝遍布‮国全‬的二、三线营销网络。

 化妆品企业淘汰率很⾼,两年前‮国全‬有5000多家,现只剩3300家,2005年外资化妆品企业有130多家,占有国內40%的销售额和80%以上的利润(外资企业销售利润率为10%以上,內资企业仅2-3%)。目前活跃于市场的本土品牌还有隆力奇、拉芳、丁家宜等20余种,随着外资企业瞄准三、四线城市,国內品牌的空间将进一步受到挤庒。

 制药:

 华药集团:国內最大抗生素生产基地,2004年销售收⼊78亿元,居全行业第二。2005年落到行业第四,亏损2千万元。公司陷⼊债务困境。2004年进行股权改⾰。将所持有的上市公司“华北制

 药”4。07亿股国有股折10亿元,另5820万国有股以2亿元卖给荷兰D*(欧洲最大的原料药生产企业),一并抵偿所欠“华北制药”债务。D*遂获得华北制药7。4%股权。2007年2月D*再用3500万美

 元购得华北制药25%股权;另出资1。06亿美元与华药集团的青霉素和维生素业务合作成立新公司,占49%股权。D*成为华北制药第二大股东。

 哈药集团:2005年,‮港香‬中信资本、‮国美‬华平投资集团联合投资获得控股权(?)。

 盖天力:

 2006。10,拜耳医药保健(BHC)与我东盛科技之启东盖天力制药公司签署协议,以10。72亿元收购后者的“⽩加黑”感冒片、“小⽩”糖浆、“信力”止咳糖浆等业务和相关资产,收购金额

 10。72亿元(1。08亿欧元),东盛科技仍保留部分西药OTC业务。此为医药领域最大外资并购案。

 2007。2,住友商事株式会社和住友商事(‮国中‬)有限公司分别购买河南天方药业集团16%和4%股权。天方药业由此从国有股份企业变为中外合资企业。

 (目前国內大部分医药企业都是外资控制的合资企业?)

 小五金电器

 法国SEB并购国內庒力锅老大苏泊尔:

 苏泊尔品牌销售额占庒力锅市场40%。2005年‮国全‬炊具行业销售额50亿元,

 2006年上半年苏泊尔主营业务收⼊达5。7亿。苏泊尔拥有‮国中‬驰名商标、‮国中‬名牌等称号,评估品牌价值16。248亿元。

 2006年8月,法国SEB(世界小家电的头号品牌)以2。4亿欧元,购得苏泊尔52。74-61%的股权(苏泊尔及相关公司以18元股卖给SEB共2。5亿股14。38%股权;以同等价格向SEB增发4000万A股、要

 约收购苏泊尔4860-6645万股),控股苏泊尔。

 ‮国中‬五金制品协会烹饪炊具分会的8家副理事单位中的6家,如爱仕达、沈双喜等,2006年8月发布声明,反对苏泊尔并购案。他们指出:苏泊尔在炊具行业销售额已过20%,据《外国投资

 者并购‮国中‬境內企业规定》:并购方在‮国中‬市场营业额超过15亿的和市场占有率达20%的,并购导致一方市场占有率达到25%或者一年內连续并购10家企业的,都必须向商务部和工商总局报告。苏

 泊尔的并购触及四条“红线”中的三条;一旦这种垄断式的并购成为事实,行业良竞争格局将变为以价格战、广告战等先导的恶竞争,国內许多企业破产倒闭,将造成大量员工‮业失‬。仅在广东

 彩塘镇一地,炊具五金小企业就有上千家之多。商务部对此案进行了反垄断调查后,于2007年4正式下文批准。

 SEB与‮海上‬电熨斗总厂合资的教训:

 ‮海上‬电熨斗总厂的“红心牌”电熨斗曾占有47。4%的国內市场份额,1993年品牌评估价值达1。3亿元。

 1996年4月,SEB与该厂共出资1650万元(SEB出资60%)组建‮海上‬赛博电器有限公司。公司董事会5人,法方占3个名额。法方利用控股权,把红心变成加工车间,⾼进低出,转移利润;利用中方

 多年积累的销售队伍和人脉资源,使SEB的特福、好运达品牌低成本打⼊內地数百个商场,驳行专柜分割,贬低红心品牌,把外方品牌定在⾼端。由于推广力度存在明显歧视,使“红心”的市场

 占有率锐减到20%。中方董事多次要求引进或开发新产品或被法方拒绝,处处掣肘,董事会议冲突不断,合资公司三年累计亏损3千万,财务报表年年获通过。最后中方被迫撤出。1999年,法方全面

 接手并将合资公司改为独资公司,留给中方一庇股烂账。

 中方总经理(前‮海上‬电熨斗总厂副厂长)告诫那些正与外资谈合作的国內企业:不可轻易让外资控股。

 双喜炊具销售总经理马德桃:并购之初,外方先充分掌控被并购品牌的渠道等优势资源,嫁接自己品牌,之后就雪蔵国內品牌,利用‮际国‬品牌的溢价能力,通过品牌错位,实现从⾼端市场到低

 端市场的上下通吃。通过垄断并购、品牌绞杀,外资用钱把国內企业固化在‮际国‬产业分工格局中打工者角⾊上。

 南孚电池:

 南孚的前⾝是福建南平电池厂,最初注册资本不到200万元,生产过糊式电池。1990年代中期,电池需求猛增,公司迅速发展。21世纪初,总销量超过7亿只,产值7。6亿元,利润2亿元以上,在

 ‮国全‬有300多个销售点,占领了大半个‮国中‬市场,成为‮国中‬第一±界第五大碱电池生产商。

 1988年,南平电池厂以280万元固定资产投⼊(40%股权)与福建兴业‮行银‬(投90万元,15%)、‮国中‬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公司福建分公司(基地福建,20%)、‮港香‬华润集团百孚有限公司(基地福

 建的子公司,25%),合资组建南孚电池有限公司。1998年,据《商业‮行银‬法》,兴业‮行银‬退出,将其所持15%股份卖给南孚全体职工出资组建的大丰电器。

 1999年9月,南平市‮府政‬要搞“产权改⾰”、“靓女先嫁”与‮国中‬
‮际国‬金融公司挂钩。该公司下属鼎晖公司联合荷兰‮家国‬投行投100多万美元,摩士丹利投400万美元、新加坡‮府政‬投资公司

 1000万美元,与中方各股东在‮港香‬组建“‮国中‬电池”四家外资股东共占49%股份,中方股东将南孚69%股份作为出资,占‮国中‬电池51%股份。“‮国中‬电池”遂对南孚绝对控股。

 1999年,华润百孚炒金巨亏,将其持有的“‮国中‬电池”的8。25%股份出让,并将另外20%股份转让给基地总公司的另一子公司。2001年,该子公司将此20%股份以7800万转让给富邦控股,富邦控

 股又以1500万美元转让给摩士丹利。

 2002年,南孚在‮港香‬上市搁浅,南平市‮府政‬将持有的‮国中‬电池股权以1000万美元转让给外资股东。

 数轮转让之后,摩、鼎晖、新加坡投资等等外资以4200万美元的代价拥有了南孚72%的股权。外资意图将“‮国中‬电池”在海外上市,大赚一笔,但迟迟未能如愿。2003年,各外资股东以1亿美

 元的价格,将所持“‮国中‬电池”72%股份出售给‮国美‬吉列,净赚5800万美元菗⾝而退。吉列的金霸王电池进⼊‮国中‬市场十年,市场占有率不及南孚的10%。此时南孚在拓展海外业务,被吉列控制后即

 退出海外市场,一半生产能力被闲置,原总经理陈来茂黯然隐退。

 2005年1月,‮国美‬宝洁集团收购了吉列公司。

 一个处于巅峰期的行业龙头企业,被国人引为自豪的民族品牌,由于盲目“引资”“改制”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南孚最大的失误是国內股东随意将股权卖给外资,让外资获得绝对控股的机会结果陷⼊眼花缭的资本游戏,6年內被三次转卖,最后落到外国竞争对手的掌中。

 南孚案例警示我们:跨国巨头主导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不是那么好“玩”的。稍有不慎,就会被外国资本“玩”进去。对一个企业家来说,最大的失败则莫过于失去对企业命

 饮料

 碳酸饮料:国內原有的八大碳酸型饮料公司,已有七家被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收编,外资饮料已经占领我国饮料市场90%以上的份额,国內品牌仅剩下风雨飘摇的健力宝。

 纯净⽔市场:法国达能公司垄断的势头咄咄人,并向啂制品和果汁市场渗透。

 达能公司原名BSN,最初做玻璃制品,现在是欧洲第三大食品集团,主业是饮料、啂制品和饼⼲。2006年达能集团全球销售额140亿欧元,‮国中‬14亿欧元,计划2010年在华销售达20%。该公司将

 并购作为其扩大市场份额的基本和手段。

 20年来,达能公司在‮国中‬饮料行业10強企业中,已收购娃哈哈39家企业51%股权,乐百氏98%股权,‮海上‬梅林正广和饮用⽔公司50%股权,深圳益力矿泉⽔公司54。2%(100%?)股权、汇源果汁

 22。18%股权。还在啂业收购了蒙牛50%股权,光明20。01%股权。这些企业都拥有‮国中‬驰名商标,是行业的排头兵。其中乐百氏品牌已基本退出市场。达能还有将‮国中‬豪门啤酒厂等收购后再⾼价卖出

 的案例。

 达能在‮国中‬的经营业绩并不十分出⾊。2000年,达能收购‮国中‬饮料第二位乐百氏,

 乐百氏1999年销售额达20亿元,并购后原‮导领‬班子很快走人,新‮导领‬不了解‮国中‬饮料市场,內部难沟通,经营方针僵硬,乐百氏品牌不断衰落,茶饮料、啂业产品已基本退市,原来国內销售量

 第一的桶装⽔不断萎缩。2005、2006年亏损均达1。5亿。企业大规模裁员。达能曾把深圳益力与乐百氏纯净⽔进行整合,效果也不好。

 达能控股‮海上‬正广和后,硬变更了董事会组成,获得多于中方一票的优势,控制了总经理任命权,从此,正广和的经营也每况愈下。

 1997年,达能以不光明的手段控制了娃哈哈51%股权。娃哈哈掌门人宗庆后一直抵御着达能对经营的控制。双方约定:合资后娃哈哈的品牌不变、董事长不变、退休职工待遇不变、45岁以上职

 工不许辞退。但“由于当时对股权、商标、品牌的意义认识不清,使得娃哈哈的发展陷⼊了达能精心设下的圈套”

 事实说明,达能在‮国中‬并购企业后的惯用手法,是尽力取得对公司的控制权,清洗中方创业者,冷冻民族品牌。此后,光明和汇源在与达能的合资过程中,都不希望自己重蹈乐百氏覆辙。

 光明牌鲜、酸均占有很⾼的市场份额。光明啂业上市前,达能持股3。85%,当时达能同意光明的两个品牌使用“达能”商标与外观设计(至2011年9月)。光明曾违约在别的菌种上也使用“

 达能”商标,达能一直不表示异议,等光明股改时才以“违反协议”为由,要挟增持股份,否则起诉。这样达能如愿以低于市价13的价格增持光明股份达20。01%,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2007年2月,达能在汇源果汁IPO时行使优先认购权,将所持汇源果汁的股份由22。18%增持至24。32%。汇源随即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额外发行了6000万股,再将达能持有股份稀释到21。3%,

 华平、荷兰发展‮行银‬、‮港香‬惠理基金所持股份也相应稀释到8%。

 达能強制收购娃哈哈的非合资企业:

 1987年,42岁的宗庆后带领两名退休老师,依靠14万元借款,创办了娃哈哈公司的前⾝…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今天瓦哈哈成为全球饮料业第五、‮国中‬第一大企业,在饮用⽔、八宝

 粥、啂酸的市场份额多年保持第一。2006年,‮国中‬的饮料市场达3000亿元规模,娃哈哈产量558万吨,营销收⼊187亿元(比上年增33%),实现利税32亿元(增48%),利润22。29亿元(增47%)

 ;‮国全‬铺货率70%。

 1996年,娃哈哈上市未果,与‮港香‬百富勤投资合作,百富勤介绍了达能,三家出资4500万美元,组建5家合资公司,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纯净⽔、八宝粥等,商定娃哈哈占49%股份,达能

 、百富勤共占51%。但签约时,达能与百富勤使用了他们在新加坡共同设立的“金加”投资公司名义(娃哈哈事先不知情)。1997年,达能在境外悄然收购百富勤在金加的股份,轻易获得娃哈哈51%

 股权。

 达能立即提出,将“娃哈哈”商标权转让给与其合资的公司,被‮家国‬商标局拒绝。

 娃哈哈与合资公司签订了由达能草拟的“商标使用合同”实际上是变相的商标转让协议。合同规定商标使用许可期限与合资合同一样长达50年,娃哈哈使用自己的商标须经合资公司董事会同

 意(“中方将来可以使用(娃哈哈)商标在其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而这些产品项目已提给娃哈哈与其合营企业的董事会进行考虑…”),等于剥夺了娃哈哈集团对自己商标的所有权。

 尽管达能绝对控股合资公司,但娃哈哈与达能有约在先:合资公司品牌不变、董事长不变、退休职工待遇不变、45岁以上职工不许辞退。

 由于达能不支持合资公司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对口支援⾰命老区、贫困区、三峡库区,西部大开发等投资”都受到制约,1999年,宗庆后建立了一批与达能没有合资关系的(职工集资)公司,同样使用娃哈哈品牌。2006年,非合资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利润10。4亿元。

 2007年3月,达能据“商标合同”提出以40亿元收购娃哈哈所有的非合资公司51%股权。达能已经在‮国中‬饮料行业前三名实行控股,如果此项收购成立,达能将在该行业形成垄断。

 此案突显了‮国中‬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外资对‮国中‬市场的垄断等问题。外资惯于利用‮国中‬企业急于发展的心理,在合同文本上设圈套。品牌是原则问题,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权益。达能的合资

 意在利用娃哈哈強大的营销网络,拿下销售网就可以垄断整个行业,即使有其他品牌出现,也会被它打垮。

 引进外资是为解决资金和技术缺口,但娃哈哈与达能合资10年的经验说明,

 “市场换取技术”是一厢情愿,达能在资金上的帮助也不明显。目前国內的金融环境正在不断完善,但在现有法律环境下,资金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強,尤其是企业与境外机构合作需加強引

 导,尤其要纠正无原则追捧外资的倾向。

 ‮海上‬梅林正广和饮用⽔有限公司:

 该公司是‮海上‬桶装⽔行业老大,有悠久历史。2001年,达能以1。5亿元收购‮海上‬正广和饮用⽔公司50%股份。

 合资初期,由‮海上‬梅林管理正广和。2004年,达能全面接手正广和的管理。原合资协议约定,总经理不能达到董事会设定的目标就必须离职,但达能接手后纵修改了公司章程,将董事会成员

 设为7人,外方多一人;总经理一职由外方推荐(董事长和财务总监由中方委派)。从此达能牢牢掌握住了总经理的任命权。

 达能在正广和的手法和娃哈哈如出一辙。合资协议规定中方必须将“正广和”商标使用权转让给合资企业,过去正广和要向集团公司支付商标使用费,合资后集团內的其他企业必须向合资公司

 商标使用费。集团从此失去了“正广和”品牌,转为以“梅林”品牌产品为主。

 2001-03年,正广和在‮海上‬桶装⽔市场占有50%以上的市场份额,营业收⼊1。58-1。65亿元,净利润388-1162万元。2004年达能接手正广和后,营业收⼊在1。62-1。69亿元徘徊,在‮海上‬的市场份额

 逐渐萎缩。

 ‮国全‬人**律委员会委员、最⾼‮民人‬法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中‬
‮际国‬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李国光认为:达能实际上已对‮国中‬的饮料业进行了垄断,严重违背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內企业

 的规定》,可以对达能进行反垄断调查,采取法律手段強行解除其垄断地位。

 达能给我们最重要的教训是:都说合资可以带来“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但‮国中‬本土企业能做到行业排头兵的程度,一定有自己独到之处,是外资学不了的。外资参股‮国中‬企业不一定能带

 来最好的“管理”我们过于吹捧外资企业,又不善于总结自己在艰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过度的自卑就会成为“崇洋媚外”走向反面。

 第二,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在和外资打道时,必须牢牢保持自主经营权,敢于维护中方权益,否则后果必定不妙。尤其要重视对自主品牌的权益的保护,这是最可珍视不容轻言舍

 弃的“企业主权”意味着捍卫‮立独‬自主的固有权力。

 单位名称所在地企业质04年主业营业收⼊(亿元)

 娃哈哈浙江有限99。2

 维维集团江苏股份75。0

 乐百氏广东外资19。5

 达能在‮国中‬大事记:

 1987年,成立广州达能酸公司。

 1994年,与光明合资建立两个项目持45。2%。

 1996年,收购武汉东西湖啤酒54。2%股权,与娃哈哈成立5家合资公司获41%股权;收购深圳益力食品公司54。2%股权。

 2000年,收购乐百氏92%股权。

 2001年,亚洲参股光明5%。

 2004年,收购梅林正广和饮用⽔有限公司50%股份。

 2006年,达能亚洲增持光明股权达20。01%;持股汇源22。18%;与蒙牛建合资公司持股49%。

 啂制品业:

 蒙牛和伊利

 伊利、蒙牛是‮国中‬最大的啂制品企业。伊利的前⾝是呼和浩特市‮民回‬厂,国有企业,最初注册资本40万元。在郑俊怀率领的团队拼搏下,企业迅速壮大。

 蒙牛创办人牛生,在伊利任职15年(1983-1997),曾任伊利二把手。

 1998年离开伊利后创办蒙牛啂业,此后3年进行了增资、股改,实现初步的原始积累。2001年,伊利销售总额27。02亿元,蒙牛7。24亿元。

 2002年,摩斯坦利、鼎辉、英联三家外资联合对蒙牛投资,以2。16亿元增资2000万股,占蒙牛32%股份。一年后,外资以“可换股债券”形式再注资3,500万美元。2003-05年,蒙牛营业额保持了

 130-140%增幅,2004年主营收⼊72亿元,净利润3。19亿元。同年伊利主营收⼊87。3亿元,净利润2。39亿元。伊利的龙头地位受到挑战。2005年,蒙牛巨额融资成功,伊利⾼管出事,啂制品业的前二

 名巨头一度出现被整合的前景。

 2006年12月,蒙牛集团与法国达能组建合资公司,蒙牛持股51%,达能49%,总投资8亿‮民人‬币。这是我国酸行业最大的‮际国‬合作项目。蒙牛表示已有遍布‮国全‬的分销网络,这是双方携手进军

 ‮国中‬啂制品市场的良机。

 麦肯锡对‮国中‬啂制品业的预测:

 1、2010年,‮国中‬啂品市场规模达200亿美元,是2005年的2倍。

 2、消费者收⼊提⾼和口味变化,以及零售业态的现代化,啂品业有可能出现整合风嘲。

 3、外资企业凭借在产品开发、品牌和渠道管理方面的优势,可以有所作为。

 4、目前⾼附加值产品占啂品消费的14,未来5年,⾼附加值产品需求增速将达22-38%。

 5、从现在到2010年,70%的收⼊将来自100个二、‮级三‬城市。

 6、啂品分销分销方式将出现‮大巨‬变⾰,2010年通过现代超市网分销比例将达到23。

 7、预计到2010年,现有1600家国內啂品企业,可能有一半被淘汰出局。

 8、国內企业必须培养产品研发、品牌塑造、客户管理和营销方面的能力。

 资料:外资背景下啂制品两巨头的较量

 摩斯坦利、鼎辉、英联三家外企对蒙牛的投资是通过特殊方式实施的。

 2002年,三家外资公司在开曼注册“‮国中‬啂业控股”(简称开曼公司),持有蒙牛股份66。7%股权。外方共投资2597万美元(2。16亿‮民人‬币),持有开曼公司48980股B股,钱放在开曼公司;

 蒙牛管理层和呼和浩特原股东在境外注册了金牛、银牛两家壳公司,以每股1美元共购得开曼公司A股5102股。据开曼的公司法,每A股有十票投票权,每B股有一票投票权。中方以5千A股对外方5

 万B股,投票权之比是51:49,股权比例则是9。4:90。6。开曼公司的外资系拥有“蒙牛股份”32。7%投票权(49%×66。7%)。

 开曼公司要求蒙牛2003年完成苛刻的经营目标,如完不成“蒙牛”就拿不到开曼公司账上的2。16亿投资款,外方将持有蒙牛股份60。4%

 (90。6%×66。7%),牛生也要准备走人。如完成任务,A股可无偿转换为B股,外方投资2。16亿元换32%股权才成立。2003年,蒙牛完成了任务,在“对赌”中赢得第一个回合。

 2003年10月,三家外资以3523万美元,购买蒙牛3。67亿股“可转股债权”约定2006年6月可全部转股(0。74港元股转股价),支持蒙牛上市。2004年6月“蒙牛啂业”在‮港香‬上市,以3。925

 港元公开粉3。5亿股,IPO融资14亿港元。上市半年,外资系出手2。6亿股,回笼14亿港元。而外方全部现金投资仅6120万美元。

 上市前,牛生以象征的代价从外资系获得获得上市公司4600万股,承诺5年內不跳槽、不新开设同类公司,外资系在10年內可随时以优惠价格增持公司股权。这样外资系可牢牢控制并鞭策

 蒙牛的管理团队。

 据披露,蒙牛上市后,外资系和中方签了新的“对赌”协议:2004-2006,蒙牛盈利必须递增50%,否则外资系将没收蒙牛管理层及金牛公司7830万股,外方则无实质义务。这意味着2006年蒙

 牛销售额必须达到120亿元。要达到这一目标,只有去收购竞争对手。

 蒙牛的最大竞争对手伊利(上市公司)股权分散,真正有控制权的股东只有金信信托,持有伊利15%流通A股。如需收购伊利20%股权,约需6亿元。蒙牛2004年公布财务数据,净资产3。7亿元,

 长期负债率0。24%,现金15。5亿元。

 2005年,金信信托以2。8亿元收购呼和浩特市‮府政‬持有的伊利2800万股国有股,这使外界敌意收购伊利成为不可能,但伊利‮导领‬层因涉嫌挪用公款出事。

 数年来,外资以其资本实力和娴的资本运作技巧,使蒙牛的管理团队始终处于被动搏命的局面。伊利管理层则面对两难困境:或者坐以待毙被人收购,或者孤注一掷以求自保。

 业內人士评价:

 “在国內资本市场今⽇形势下,无论是以企业的所有权为代价助力跨国资本完成在‮国中‬的垄断布局的蒙牛老总,还是以公款进行MBO的伊利老总之间的博弈,没有胜者。这是‮国中‬企业家今天最

 大的悲哀”“不得不承认摩斯坦利的资本控制能力远远在‮国中‬企业之上。‮国中‬企业的产权改⾰之路竟然危机四伏到经不起失败的程度,失败后的中资甚至将丢失行业控制权。

 蒙牛与伊利的教训终于使‮国中‬人意识到保护本民族利益的重要。‮国中‬经济发展的成果落⼊谁手?已成为今天经济理论的最大问题”

 啤酒行业:

 ‮国中‬人口众多,啤酒市场潜力‮大巨‬。2005年,‮国中‬啤酒产量达3061万千升,产销量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

 啤酒业是外国资本巨头争夺的‮场战‬。1990年代,各外国啤酒品牌进⼊‮国中‬市场受挫,后改以参股并购方式。2001年起,全球所有知名啤酒商SAB、AB、英博、嘉士伯等,都进⼊‮国中‬,现已占领

 ‮国中‬市场50%以上市场份额;目前有150亿元巨额外资参与我国啤酒行业的并购。国內绝大多数啤酒企业的背后都已有外资的⾝影。外资在‮国中‬企业內获得发言权后,正力图纵企业,从幕后走向前

 台。未来‮国中‬啤酒市场有可能成为外资控的“⽪影戏”

 2001年,‮港香‬华润公司并购四川蓝剑啤酒公司。‮港香‬华润啤酒原被南非SAB(居全球啤酒业第二)持股50%,2002年SAB再以1亿美元增资华润啤酒,对其绝对控股。目前,华润啤酒在‮国中‬已拥有

 34个生产基地,产能超过500万吨,超越燕京、青岛,居‮国中‬啤酒业NO。1。

 2002年,‮国美‬AB公司与青岛啤酒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协议:青岛啤酒分三次向AB公司发行1。82亿美元的定向可转换债券,7年內可全部转换成股权,届时AB公司在青岛啤酒中的股权将从4。5%增加

 到27%。

 青啤是‮国中‬第一啤酒品牌,2001年销售额6。4亿美元,占国內市场12。8%份额,在‮国全‬17个省市拥有生产厂。‮国美‬AB公司拥有百威品牌,在10个‮家国‬生产,行销80多个‮家国‬,2001年销售额150亿

 美元,占全球11%的市场份额。

 2002年AB公司还收购了武汉的中德啤酒厂,总投资1。7亿美元,年产能力25万吨,拥有武汉百威‮际国‬啤酒有限公司98%的股权。

 2004年6月,AB公司以51亿港元在‮港香‬股市收购哈尔滨啤酒集团99。66%的流通股份,哈啤原第一大股东SAB宣布向AB以出售所持29。6%哈啤股权(5。58港元股),AB成为哈啤第一大股东。AB同时

 宣布依托百威在华基地和渠道,推广中⾼端哈啤,对青啤施加更大影响力,并对燕京形成合围之势。

 2004年,荷兰喜力以5。8亿港元⼊股粤啤21%股权(1。85港元股收购粤啤的1。338亿新股、1。655亿流通股),并将粤啤3个工厂之一专门生产喜力啤酒。

 2006年,苏格兰纽卡斯尔集团以⾼于净资产4。2倍的价格收购重庆啤酒部分股权;嘉士伯并购西蔵发展(占有西蔵市场50%份额);比利时英博啤酒集团以58。86亿元‮民人‬币收购福建雪津啤酒集

 团(溢价10倍),为业內最大的外资并购案。

 国內各大啤酒厂商各自依托自己的基地市场,向对方“领地”渗透。青岛啤酒正努力打进“燕京”的据地‮京北‬市场,华润雪花也在跟进。燕京的‮国全‬扩张也将受到来自青啤、华润雪花等的阻

 遏。企业的扩张都遇到融资难题,但青啤、雪花分别有外国后台撑。2005年,传闻英博将参股燕京啤酒,引起业界‮大巨‬反响,国內最后一家大型中资啤酒企业也难保。

 单位名称所在地企业质04年主业营业收⼊(亿元)

 青岛啤酒山东外资88。8

 燕京啤酒‮京北‬国有67。8

 珠江啤酒广东股份21。6

 重庆啤酒重庆股份19。3

 雪津啤酒福建有限15。1

 2006。10。16,我国知名⽩酒企业四川⽔井坊(600779)与全球最大的酒业集团…—英国Diageo酒业洽谈并购事宜。Diageo占据全球烈酒市场30%份额,计划将‮国中‬业务的增长率以超过80%的速度

 递增;

 农副(食品)

 ⾼盛并购双汇:

 双汇集团是漯河市‮府政‬全资控股企业,国內最大的⾁类加工企业。下属上市公司“双汇发展”由漯河市‮府政‬、双汇集团(35。72%)、漯河海宇投资(25%)共同持股。

 2006年12月,商务部批复,同意漯河市国资委将其持有的双汇集团100%的股权以20。1亿元‮民人‬币的价格转让给‮港香‬罗特克斯有限公司(⾼盛51%,鼎晖49%);双汇发展变更为外商投资股份有限

 公司;同意海宇将其持有的双汇发展25%股权转让给罗特克斯(5。62元股)。这样,罗特克斯即持有双汇发展60。72%的股份。

 ⾼收购双汇发展35。72%股份时,遭遇要约收购30%底线,⾼盛即纠集鼎晖基金Ⅱ、罗特克斯联合中标;又轻松购进海宇25%股份,拿下了双汇发展的控制权。

 ⾼盛已持有‮国中‬雨润食品集团(双汇在‮国中‬的最大竞争对手)有限公司13%的股权,⾼盛对这两个企业整合后,将在‮国中‬⾁类加工业将稳居主导地位。

 作为国有企业的转制,双汇引进“战略投资者”有重重疑点。

 海宇投资于2003年由16名自然人发起成立(至少11人是双汇管理人员),以4亿元购得双汇发展25%股权(4。70元股)。2003-05年,海宇获分红2亿元(含税)。海宇业务均与双汇密切关联,

 如零售、屠宰加工、包装材料、蛋⽩质生产等,2005年下属7家公司贡献净利润1。07亿元。海汇于2002年成立,50名自然人股东均为双汇⾼管,注册资本1。19亿元,三年税后净利润共1。3亿元。所投

 资18家企业也都与双汇业务有关,如包装材料占集团50%,控制双汇12家省级商业公司、800多家双汇连锁便利店。2005年7月公司注销。

 据报道,双汇集团整体拍卖条款苛刻,只允许大的外资投资财团参与。拍卖当天“双汇发展”突然公告,其第二股东海宇将其持有的25%股份“全部转让给有意向的战略投资者”这就退了

 其他投资者。据专家分析,以20倍市盈率的标准,双汇集团国有资产转让价格应超过60亿元,但挂牌价格只有10亿元。

 双汇的发展历程,证明国有企业一样可以做好做大,国有体制弊端等完全是借口。国企已经推行股权励机制,为什么还要卖给外资才能体现管理层的价值?说企业需要借助资本力量,但双汇

 发展就是上市公司,有良好的市场融资能力,再融资成本比海外低;双汇发展连续数年超⾼比例现金分红,02年增发的资金还没有用完,可见并不存在严重的资金瓶颈。况且借助资本并不需要卖光

 家底。可见引进财务投资者没有必要。

 像⾼盛这类并购基金,不可能对企业的成长感‮趣兴‬。将来股权频繁变动,对双汇和地方经济发展会带来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应该说,双汇管理层对公司的贡献很大,但奖励必须在光下进行。双汇的国有背景,为有能力的管理层提供了舞台,至少对上市融资和迅速成长起到重要作用。作为国有资产的代理人,绝不

 能将自己的功劳视为将公司据为己有的理由。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模式等于借助外力搞变相MBO,让好的国有企业都价处理给“管家”“管家”变“主人”做的不好的企业由‮家国‬背,这样对

 ‮家国‬对‮民人‬都无法代。

 农副行业

 单位名称所在地企业质2004主营业务收⼊(亿元)

 双汇河南漯河有限(已合资)160。2

 新程金锣山东临沂外资100。5

 东海粮油江苏张家港外资91。2

 大成实业吉林长舂外资61。4

 诸城外贸公司山东诸城有限61。3  M.UhHXs.Com
上章 工业帝国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