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构建和谐社会
著名电影艺人陈晓旭先是出人意料地出家为尼,由于她塑造的林黛⽟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因此引起了社会上的轩然大波。就在她刚刚落发为尼之后,乐娱界就纷纷扬扬起来了,人们对她的此举也众说不一,大多数的人们认为是她的个

使然。也有不明就里的人们无法理解,一个资产过2亿的人还会有什么事想不开的呢?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戏谑的说法“她是愁得钱没法花了吧!”想法虽有些滑稽,却也并没道理。可能在那些为生计奔波的人来说,他们是没资格顾及其他的。后来获知她得了重病,也就理解了她的决定。更为她的猝然离世而扼腕难过。但这一事件也使我想到些什么?钱财再多,也解决不了精神归宿的问题。
于是我想起另一件事。那是许久前,据说山西的一些富人们有意无意展开一场财富PK,其形式是纷纷买名车,为了不落人后,那些富人们纷纷倾囊,其结果是一个比一个強,其中的一位富人,为了不甘人后,一口七买了若⼲辆悍马,最终的结局是其他的富人们不噤汗颜,落败下来。更让老百姓们汗颜,看人家的活法,我们却只能为了一家人的吃饭问题而昏安天地的挣命。
想到那些穷得只剩下钱的人,同时我也想到了⽩芳礼老人,那个74岁蹬起⻩包车的老人,在其后的18年间倾其所有地向贫困生学捐资35万元,35万元是他节⾐缩食的结果,他自己睡在一个没有

架的木板上,一年四季穿的总是从街头路边或垃圾堆里捡来的⾐衫鞋帽,⽩天的午饭总是两个馒头一碗⽩开⽔,再往碗里例一点酱油,实在谗了,就在晚上觉睡时往嘴里放一星⾁。含着滋味。更是一个老人超负荷的体力透支的结果。这样一个孱弱的老人成了捐助的主力,这难道不是一个悲剧吗?

暖思


。说的可能就是某些人乍富后的劣


的表现。于是使人们意识到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家国需要信仰和理念。在我读了于丹《论语》心得后,更印证了我的这个想法。现在我转述一下,孔子的生学子贡问老师,一个家国要想社会定安,政治平稳,民人富⾜,需要哪几条呢?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要三条:⾜兵,⾜食,民信之矣。也就是要有⾜够的兵力做保障;还要有⾜够的粮食,使老百姓能够丰⾐⾜食;还有就是老百姓对家国有信仰。
子贡不很満意这个答案,继续问,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先去掉什么?
孔子说:“去兵。”那就不要武力保障了。
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去掉哪一个呢?
孔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我们宁可不吃饭了。
接着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这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想,他认为信仰的力量⾜以把一个家国凝聚起来。物质意义上的富⾜,仅仅是一个幸福生活的指标;而真正从內心感到定安和对权利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其实于丹《论语》心得的畅销,也⾜以说明人们在精神归宿上的求渴。所以我说,信仰要从国民的心中培植壮大起来。在贫富不均的时下,改变国民的信仰和理念是势在必行的。它能坚定普通老百姓自力更生的生活信心,它能解决乍富阶层失衡的內心,它能凝聚华夏人的拳拳爱国心,群策群力共建谐和社会,谐和
国中。
m.uHH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