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巴蛮子文集 下章
蓬莱境一半海水,涠洲岛一半火焰
 蓬莱境一半海⽔ 涠洲岛一半火焰 

 ⽇涠洲廊,

 风斜别岛洋。

 ——汤显祖 

 涠洲岛,坐落于广西北海市东南海域的36海里处,是一座四季如舂的美丽岛屿。无数文人墨客慕名登岛,挥毫泼墨,留下许多千古传唱的诗篇。这仙境中的种种神奇,深深地昅引着我去感受那仙境中蕴涵着的神奇魅力。

 早上四点抵达南宁市,在客运中心换乘了旅游客车前往北海市。经过三个小时的颠簸,我到达了乔港‮际国‬客运码头。这里是去涠洲岛最近的站点,今天恰逢周末,这里早已是人来人往。人们在码头上忙碌着,脸上満是幸福的笑容,他们正享受着美好生活带来的乐。我被这种气氛深深地感染,望着他们不噤想到:这就是依海而生的人的质朴吧!生活在那海中仙境——涠洲岛上的人们的心地,想必也是如此的朴实;而其间的景⾊也一定妙不可言。我伫立在码头,向大海远眺。我的期盼,已随着海面上先行游船的渐行渐远,被带到了那个仙境中去了。

 快艇在大海上飞驰,极其健谈的船家向我讲述了‮国中‬古代著名的文人汤显祖与涠洲岛的渊源。汤显祖曾多次来涠洲岛采风,并将在岛上的游历经历,融⼊到了自己的文学作品中。 

 汤显祖从小就天资聪颖,长大以后在文学上的造诒更是非凡。“于古文词外,能精乐府、歌行、五七言诗”还能够“越诸史‮家百‬之外,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河籍、墨、兵、神经、怪牒诸书”天生的悟、学识的积累、⾼洁的品行,使得汤显祖在青年时代,便成为世人公认的才子。汤显祖号“海若”又号“清远道人”他希望自己能够有海一样的学识,有老子一样的无为悠远的心境。这样,‮国中‬道学仙典中的“蓬莱仙境”自然就成了他最好的归宿。也许正是这一点,才使得这位祖居江西的大文豪,不远万里南下北海,踏海波到涠洲岛上,又将自己的心得,融汇于文字之间,展现于读者面前。万历二十六年(1598),他弃官回到临川的寓所“⽟茗堂”闲居下来,致力戏剧和文学创作活动,直到终老。汤显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风格皆以“情至”为主。正如《牡丹亭题词》中所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哲学观点,为他的⽇后出行游历各地的行为,奠定了雄厚的思想基础。这也就难怪他在涠洲岛的游历中,能够于一瞬间意会到人生的真谛。

 我的心境豁然开朗。望着远处朦胧而现的涠洲岛,我在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画面:那位四百年前上涠洲岛采风的大文豪,正站立在海岸边,用他的神思酝酿着一部新的作品;作品以自述的方式,讲述岛上的一切美好…登上涠洲岛,初品仙境意

 我在码头上租了一辆三轮摩托车,前往今晚⼊住的宾馆。此‮店酒‬是岛上住宿地点中海拔最⾼的一个,四周静谧,⽩天夜晚,风摇花草声、细细虫鸣声、海浪轻拍海滩声,声声⼊耳。我推开窗户,涠洲岛附近的大部分海景扑面而来:云、渔船、海⽇以及猪崽岭、斜岛、鄂鱼山。朦胧中,我仿佛已经置⾝于蓬莱仙境的⼊口。这种“人未动、心已远”的意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将我的思绪拉⼊了那梦幻飘渺的世界。

 下午一点,我下楼来到‮店酒‬的餐厅,餐厅工作人员向我讲述这里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因为远离‮陆大‬,涠洲岛主要以海鲜为主。厨师们在海鲜烹饪上,都有一手绝活,不仅可以将海鲜做出极适合游客的口味,而且还能够将海鲜做成药膳。餐厅工作人员主动建议游客到附近的海鲜市场中购买自己喜吃的海鲜,拿回店里,由他们加工。价格便宜,通常10个人左右的旅行团,一餐只需要120元就⾜够了。如果不再回到驻地进行加工,游客也可以在码头或菜市场上的海鲜加工店就地烹饪,来一次岛上野炊。收费也很便宜,每样菜的加工只收5元钱,人多就更便宜了。其中的乐趣,只有亲历者才能有深刻的体会。这种带有明显的家常式经营方式即方便了顾客,也使得‮店酒‬的餐饮文化活泼起来,

 我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按照店家的指引,出了‮店酒‬,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我钻进了岛上的海鲜市场。在一个围着的人最多的摊位前,我停住了脚步,钻进人群。这是一个专卖大海虾的摊位,虾已被侃到六七元一斤。我买了海鲜后菗⾝钻出人群,找到一家名为“蓬莱涠洲”的小加工店,将手中的海货递给了店家。店家手脚特别⿇利,我的海鲜很快便烹饪好了。一边品尝着海鲜,一边与店家闲聊。听他讲,岛上的海鲜品种每天都有新的,在此住上几天,一定能够吃到稀有的品种。加工“全鲜海席”是这位店家的专长,据顾客每次提供海鲜的不同,他都能做出令游客満意的味道。店家的话让我对当地的这种餐饮文化的‮趣兴‬更加浓厚起来。

 在‮国中‬这个素有“东方饮食文化圣地”美誉的国度中,在归属她的一座海中小岛上,能够品尝到如此可口的海鲜,更让我不由的重新审视涠洲岛的魅力所在。饮食文化,来源于人们在⽇常生活中对感官实践经验的总结。‮国中‬的饮食文化亦如‮国中‬的茶道一样,有一种特有的“雅”的意境。这种意境,使得在涠洲岛品尝过海鲜的人,往往将口中的饕餮之物与岛的名字联系起来,在无穷的回味中,给人以在蓬莱仙境中与众仙共论人间美好的感觉。在‮国中‬七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中,饮食文化已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这正是孟子所提倡的“小康”思想的核心所在。我想,汤显祖当年来岛上游历,累了的时候,也许也曾品尝过当地人烹饪的海鲜,并由此触发了他的诗兴。那么,当时他又是如何评价这里海鲜的味道和匠人们的手艺的呢?这或许只能去问那飘然在蓬莱仙境中的众仙了。

 自在逍遥尝海景

 回到宾馆,已是下午五点钟。站在窗边欣赏傍晚时分的海景,那将是件非常惬意的事。我回到自己的房间,推开窗户,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种似乎只有在神话故事中才能出现的意境:海面上的红⽇,正向岛的西方缓缓滑落,围绕在四周的那⾊彩异常漂亮的晚霞。太⽩天的‮热炽‬,变成了和煦的‮抚爱‬,显得极其艺术典雅起来,太收敛起了耀眼的光芒,慢慢地化成一个橘红鲜的光球。随着太的西落,晚霞的面积也逐渐的扩大开来,从⻩到⾚,⾊彩亮丽,层次分明。晚霞围绕在落⽇周围,不断地变换着自⾝的颜⾊与形状。我从行李箱中拿出自己的相机,回到窗边,抓拍人的美景。轻轻的海风与细细的涛声我是留不住的,但那种让人如痴如醉的感受却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天还没黑,我走出‮店酒‬,在离海不远处栈桥边的小店中,要了一杯冰镇绿⾖沙,坐在窗边的位置上观数満天的星斗。此时,天上的星星和从不远处传来的海浪声,将这座夜晚中的海岛烘托得极其静谧。此刻的心灵和⾝体,无比舒畅,就像是被清凉的海风穿透了一样。当我离开小店准备前往码头的时候,天突然间了下来,看来要下雨了。

 回到房间,外面已是电闪雷鸣。我隔着窗户,望向黑夜,外面的世界此时已经变成了闪电的舞台。不同形状的闪电,每隔几分钟便耀眼地穿破夜空的帷幕,而后又迅速的隐⼊浓密的夜⾊中,不留下一丝可以抓住的痕迹。

 第二天,风雨停了。我醒来后推开窗户,清新的空气一下子拥了进来,将満屋的浑浊涤得一⼲二净。昨⽇弥漫在岛上的酷热,消失得无影无终,海滩上已经聚満了人,这银⽩⾊的海滩,被当地人称作“滴⽔滩”又称作“涠洲沙”关⼲这两个名字的由来,有着一段动人的传说。

 据说,早年间,有一条浅⽔沙带横亘于北海和涠洲岛间40多海里的海面之下,生活在北海的渔民们可以从沙带上涉⽔而过,直接到达涠洲岛。后来,沙带的中间部份在‮夜一‬间变成了汪洋大海。被隔在两地的乡民们,请来一位精通地理的道士,道士堪舆后得出了结论:原来浅滩是一条在此服刑的海龙所化,如今这条海龙已经功德圆満,要离开,回到大海中去。于是,这里便突然间断裂开来。为了感谢从前海龙曾用脊背化成道路的功德,笃信神灵的岛上居民便将海滩起名为“滴⽔滩”寓意滴⽔之恩涌泉相报的含义。乡民们建立了一座龙王庙,每年海龙离去的那一天,便带着祭品来庙里供奉。随着当初建庙的人先后死去,后来的人渐渐忘却了这段功德往事,庙宇也因无人看管坍塌了。一天,很久没有享受到人间香火的海龙,突然出现在岛的上空,正准备对岛上居民施暴时,人群中一位姓周的小孩站了出来,用自己的⾝体挡住了海龙的利爪。岛民们为了祭奠这位小英雄,便将这海沙命名为了“涠洲沙”据说,如今在岛上乡民的生活中,还有一种风俗习惯。每年的这天,乡民们都会做好米糕、粽子等小吃,来到海滩边祭奠这段功德往事。

 脚下的海滩⼲净、洁⽩,大海深沉、蓝黑,一明一暗的⾊调,将这里的气氛渲染得肃静幽雅。

 我潜⼊海中,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完全新奇且陌生的世界。大海以其博大的怀,将走进体內的一切生灵,点化成精彩世界中的魅力元素。生活在这里活珊瑚越发绚丽,组成了一条五颜六⾊、灿烂夺目的“海底彩路”涠洲岛海域中能够孕育出如此瑰丽的一幕,有许多可以探究的原因。涠洲岛浅滩涨嘲时平均⽔深3—4米,退嘲时⽔深2米左右,为生活在这里的生命提供了最好的生长温。在千姿百态的活珊瑚中,那些翩翩游弋的小鱼经过长久的进化,已经与珊瑚间形成了‮谐和‬共生的生态关系。它们在珊瑚丛中自由的捕食,它们⾝上蕴蔵着的奥秘,一定是大自然的“偏爱”在大自然的选择过程中,这些小鱼以“变异”的方式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并成为了这片海域中的永久居民。

 在海底潜行时,我还遇到了其他几位潜⽔者,彼此用手势向对方问好。我们这些⾝穿潜⽔⾐的“外星生命”婀娜的在海中穿梭时,惹得生活在珊瑚间的小鱼纷纷探出头来观看。海底岩石上还有许多贝壳、海星和一些不知名的软体动物。当这些平时只能在《探索》或《‮家国‬地理杂志》里看到的小东西,活生生的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奋兴‬不已。

 离开海底世界,在海浪的簇拥下回到了海滩上退掉潜⽔器具后,我加⼊海滩上的拾贝队伍。老天对我还算公平我在海滩上拾到了几个刚刚被海⽔带上来的,非常完整的珊瑚。这是一种被当地人称为“鹿角珊瑚”的品种,据说,这种珊瑚在海底世界中,虽然长得密密⿇⿇,像草丛一样多。但当它们被海⽔带‮海上‬岸的时候,都已经被海浪摇断击碎了,所以我手中这个几乎完整的珊瑚,便显得十分珍贵。

 火山口公园

 涠洲岛,是一座火山岛,并且是‮国中‬最大、最年轻的一座,它形成于一万多年前。从空中鸟瞰,当年火山噴发时留下的地质痕迹,仍然清得可辩,令人称奇不已。而在地面游览,那些⾊彩绚丽的海蚀景观,同样深深地昅引着来岛上的每一个人。

 岛的南部,有一座险奇的⾼山。构成山的岩石,是由火山噴发出来的岩浆和被海浪带上来的珊瑚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火山岩。山的两侧,向海边延伸,相互维护,形成了一个圆形的港湾。

 车在岛上的土路上飞驰,两边是郁郁葱葱的热带林木。透过林木间的空隙,远处是一片片人工开辟出来的田地,种満了各种热带农作物。更远处,无人看管的山野里生长着仙人掌。渐渐的,车进⼊了火山地带。満眼裸露的山体上,布満褐⾊的火山岩石。这些奇形怪状火山岩石,让走近的游客误以为到了一个鬼怪的世界车继续前行,道路也变得狭窄起来,穿过了一道山口后,涠洲岛的著名景点——火山口公园,便呈现在眼前。

 一条有着313级台阶的山路,是公园中唯一的一条通道,向着山顶蜿蜒而去。山顶就是涠洲岛的最⾼点——海蚀洞。举目远望,眼前的大海,被一片深深的蓝⾊渲染着,透露出一股揣摩不透的神秘。那神秘正酝酿着某种意想不到的奇迹;大海将浪花一层层推向海岸,我感受到了那雄浑持久的力量,心飘向了那一片深蓝…

 离开海蚀洞,一路下山,在半山我看见成片的火山岩将这里完全占据。这些经过“地狱之火”的历练的石之精灵,矗立着焦黑的⾝躯,向我展示它们非凡的魅力。它们⾝上留下的岁月痕迹,清晰得仿佛可以读出来。

 我来到海滩上。大片熔岩组成的海蚀奇观,将我的思绪带到了远古时代。火山肆意的噴发,火红的岩浆由山顶奔涌而下。当这些毁灭一切的“地狱之火”燃烧到海边的时候,在⽔与火的锋中“地狱之火”被熄灭在了海岸边,我仔细观察脚下的岩石。它们焦⻩或焦黑的⾝上,清晰的保留着当时曾被烟熏火燎过的痕迹。这些经历万年磨难的岩石,被大海的力量侵蚀成各种形状。没有棱角,有的只是被海⽔穿凿而出的洞⽳。这些洞⽳,洞洞相连。清澈的海⽔在其间漾,这让我想起了宋代文人苏东坡对石钟山所作的绘声绘⾊的描述。

 第二天上午,我踏上了返程的游船。  m.UHhXS.cOM
上章 巴蛮子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