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桦迎风文集 下章
青棚山记
 青棚山,温泉之南,峻拔凌空,山脊坦如天街,横贯东奔数十里,其势昂昂,其雄赳赳。石苍苍,云聚云散;山青青,风骨傲然。山风浩,野气芬芳,破落石寨斑斑迹,残垣断壁累累痕。

 余生于此地,长于此地,半生浅薄。泡温泉,以为天下皆有之;望青棚,不知山外更有山。青棚山,一个令人仰视的图腾,在南天边呼之来,在逶迤中龙节分明,在朦胧中灰⾊浑天,其威武如腾龙起驾。

 青棚山,浑⾝青石,山体贫瘠,然亿万之年,尘埃沉积以成土,冰雪化石以成泥,⽔滴石穿以成洞。草瘦肥,藤出空石,树生岩,万年青千年矮,満山刺柏独领****。

 青棚山,易氏家族之山,易姓千名弟子,除暴安良,捐躯于此,为后世留得清名,清明时节族人以山为祭。人们或称之为青龙山,或称之为青木山,或称之为清明(清名,千名)山,均有来由,不⾜为怪。

 至于“青棚”之名,值得考究。《说文》曰:“棚,栈也。”《通俗文》曰:“板阁曰栈,连阁曰棚”棚阁,战时所需,城之望台。青棚山寨,状如营盘,南北城墙,东西十里,尽天险之所踞;外城內城,外营內房,可敌深⼊,可关门杀敌,尽攻防之巧;望台棚阁,间隔有序,尽军需之所配;弓弩孔,标准有度,尽杀之所能。清末时期陆军编制,十四人为“一棚”青棚山寨,驻军千棚,绰绰有余“青棚”或源于“千棚”

 青棚山,无路可行,上也难,下也难。落脚浮石片片滑,樵夫小道步步险。无意间,兰草幽隐,山振翅;用心处,悬岩陡壁,别有洞天。山⾼⽔⾼,潭清⽔寒,鱼影倏忽,山民畏之魂魄之惑;丛林深处,蛇虫吐气,兽眼眈眈,绿光飘忽,猎人畏之豹⽳狼窝。余少时偶见,山顶之猫耳洞孔,侧耳听洞,其流哗啦有声,寻石以探,其音深邃跌宕,惊奇之意,至今难忘。

 青棚山,山空有洞,空山有河。口口相传,山空洞长,山⽔不竭,其流不断。山势西⾼东低,有洞內河⽔⼊洞外潭,洞外潭⽔⼊洞內河之奇观。洞內石桥石墩,翡翠之,玛瑙桌椅,银碗银筷,其辉煌之宮殿只能凭借想象,其灿烂之景⾊也只有古人见过。

 洞內婆婆推磨碾金,爹爹金草喂牛。或是蔵金无数,演变而来;或是发财之梦,幻想而已。然而,响马成群,出洞害人,却是大行其道“新娘借去三天喜,栽秧割⾕坐上席。”乡人不堪辱。于是,锣鼓鞭炮,土土炮,齐心驱赶,青石糯米,封门绝患,才有“万人吆喝千人死,山洞锣鼓七夜息。”青棚山,最西那扇神秘之门,被永远关闭。青棚山中端还有一洞,也为响马蔵⾝之处,直壁天梯而下,无人敢探。

 青棚山下,世外桃源,温泉美⾊,近在咫尺。登⾼而观,令人惊诧,山形地貌,气脉非常。峻岭开莲花,人间结胜境,山脉围城堡,自然与天成。青棚山,⾼⾼雄起,盘踞其中。惠⽔护城,小山列岸,一座“长山”一座“城山”“五个鲤鱼上京山”此为北城墙。东南⾼岭阻塞,⾼坡起伏。西南金山,金牛亮角;婆婆山,饿狼侧⾝;太兕洼,猛虎张口。正南易家大山,一夫当关,蛟龙下海,成南北天堑。两山之间,地势宽阔,⽔源充⾜,扎营蔵兵,绝妙之地,出可⼊平原,退可守山地,至今留有“九团”“八大块”之地名。如此看来“青棚”之意,不言而喻,青棚山,酷似哨棚!西魏废帝三年,盘陂县城,建于青棚山之(今盘堰畈),如此要地,沦为军用,理所当然。

 县境之內,⾼山之上,石头古寨,比比皆是,余茫然不解,不知为何而建,何时而建。翻阅县志,方有所悟。南宋时期,两国对峙,京山乃金国与南宋之边境,烽火相望,战不断,制⾼之点,均为战略要地,避难场所。元末红巾军与‮府政‬军,朱元璋与陈友谅在此拉锯,涂炭生灵。明末李自成也曾攻克此地,驻扎温泉。青棚山,不可逃避,为其所用。

 清嘉庆元年,⽩莲教起义,清‮府政‬实施“坚壁清野,寨堡团练”全县共建一百三十八座寨堡,隔断义军与民联系。同治三年,东捻军转战京山,清‮府政‬故技重施,全县共修五十座寨堡。捻军为获给养,攻县城不下,转击东乡(今屈场永兴一带),很多寨堡被攻克,⻩家大山寨,青棚山寨,老道山寨,无一幸免。青棚山寨之功能,可见一斑。乡间传说,危急时刻,念咒驱蜂,方才御敌,不是空⽳来风。

 余以为,一山一天伦,一⽔一地理;山中之人,心中有山,一生一世;⽔边之人,心中有⽔,一世一生。余习此山,今生难移,依恋此山,譬如手⾜。不可忘却,山顶放石,看飞石腾空;山上采药,看杜鹃花红;山上砍柴,一步一颤。陪小脚外婆,采挖山果,果腹充饥;陪人围猎,心有余悸;陪⺟亲拜佛,无限虔诚。青棚山下,南宋大圆寺(大云寺),一脉香火,仍有传承。

 青棚山,块石成兵,众志成城,兵来退兵,匪来抗匪,寇来御寇。千百年来,乡人与之⾎泪共存,生死相依。青棚山,垒石的手温犹在,绞杀的⾝影犹在,弥漫的硝烟犹在,鼓角的争鸣犹在。雷雨之夜,闪过的惊恐犹在;岩壁之下,偎依的亲情犹在。

 青棚寨,远去的战神!青棚山,永远的守护之神!  m.UhhXS.coM
上章 白桦迎风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