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佛裂》的札记
“缘见”和“一

青丝”注定佛果⼊魔。
在⼊佛与⼊魔的争斗中,为⼊佛而灭魔,殊不知灭魔更⼊魔。青丝的菗出,是方丈将其从魔中救出,不让⾝佛⼊魔的佛果惑人惑已;而佛裂则进一步说明佛果虽为佛⾝为“⼊佛”但⾝裂不成佛。
佛果非佛也非魔。
本能的把握在于悟

,在于尺度,更在于行为。很是难,有时是⾝不由已,缘于“心魔”
从另一个角度看,佛果依然是个凡人,即⼊不了佛界,也⼊不了魔界。
如不为⼊佛,佛果因为“缘见”可能会有个凡人的幸福。因为要⼊佛而失去此幸福,而结果和不⼊佛一样,还是未⼊佛。
从中也可得出,人有时有了幸福,就该珍惜,而不应追求过⾼的虚幻,人间幸福不是很好吗?何必一定要天堂幸福呢?所谓知⾜者常乐,不知⾜者常忧。不満⾜者,有时不光会失去⾝边的幸福,还会带来极坏的终结。象佛果一样⼊魔还以为⼊佛,不知佛与魔,在幻中,在虚中,还多亏了方丈的一声大喝…
当然故事的情节和结局是瞎子所构思、所写的。
但是,尚若在“现在我要穿越魔界,对岸就是佛界。临济义玄大师曾经说过:遇佛杀佛,遇祖杀祖。既然过去了,就过去了。不要留恋。我懂得大师的意思,知道该怎么做。”这一情节,佛果这样来理解,即“遇佛杀佛,遇祖杀祖。”中的“佛”和“祖”是指虚象,而不是真象,是杀“心魔”因为佛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戒律或修行观是不杀生,以慈悲为怀。那么就可能会是另样的结局,这也许是佛果未参悟的关键所在吧。如果佛果认识到这一点,犯了错,可回头是岸。或者,⼲脆⼊俗也不错。
只是如果这样,也就没有了“宋绍兴五年十一月初一⽇,成都府昭觉禅寺僧人佛果克勤在大殿坐化,佛像无故说话然后自裂。”这一结局。也就没有《佛裂》了。
也许只有这样的故事,才会给人带来更多的思考。
我不知宋时,是否可男女同在一个寺中?记得最多的是男为僧在寺,女为尼在庵。
…
2002年10月9⽇
m.UHhXS.cOM